每一隻毛毛蟲都會變成蝴蝶,每一隻蝴蝶都曾經是毛毛蟲。

遭受職場性騷者的分階段行動/心理支持指南

撰文/毛蟲藝術心理諮商所 簡亦成 心理師

先前Me too風波藝人涉嫌以職權之名拍攝少女影片。今年知名網紅對女性拍打臀部等行為此事件引發社會廣泛關注。再再促使大眾重新審視影視圈以職權之名進行職場性騷擾的問題。

凡不受歡迎、具性意味的言詞或行為,讓對方感到冒犯、不適便構成性騷擾。在其他產業中,職場性騷仍是普遍的。面對性騷擾的共犯結構,身為權力有限的員工,往往會感受到深刻的無力感,這種情況可能導致所謂的「受害者心態」。這種心態讓人陷入自憐、自責的循環,難以採取行動來改變現狀。要突破這種心理困境,並非易事,需要深刻的自我覺察和持續的努力。

共犯結構的形成與維持,以及相互循環的形成:

在《人選之人》也有這麼一幕,黨部年輕幕僚受上級性騷擾,但整個選戰團隊選擇噤聲,擔憂選情受影響,部分高層甚至試圖壓下事件,顯示出組織為保全自身利益而漠視受害者的痛苦。在心理學與社會學領域,共犯結構的形成與維持,往往源自於組織內部對不當行為的默許或縱容。當權力不對等、缺乏透明的申訴機制,以及對受害者的支持不足時,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共犯結構的存在。在這樣的環境中,受害者可能因自責、羞愧或恐懼報復而選擇沉默,進一步助長了不當行為的持續。這種沉默使加害者未受懲戒,組織對問題的忽視或淡化,又強化了共犯結構,形成惡性循環。該劇提醒觀眾,性騷擾不只是個人問題,更牽涉到組織文化,只有打破沉默,共犯結構才能被瓦解,受害者才有機會伸張正義。建立安全的申訴機制,培養支持性的組織文化,並強化相關法律與政策的執行。

筆者針對此議題整理遭受職場性騷擾者的分階段心理支持指南。筆者整理了相關書籍與文章,統整受害者可能的心理歷程,提供分階段的應對策略。目標是讓你知道,你並不孤單,也並非無能為力,而是能透過自我理解/釐清、連結他人,一步步走向自主與行動。

以下的四個階段,各有具體的應對策略,協助你逐步走出困境:

第一階段:接受困局與情感反應

目標:感受自己,知道自己的困難和無力

策略:

1.      覺察可能的感受:

  • 「這麼多人都沒說話,只有我是問題嗎?」
  • 「我是不是不夠強?如果我能更有能力,是不是就不會發生這種事?」
  • 「我很生氣,但又很害怕……我該怎麼辦?」

委屈、自責的感受都是遭遇性騷後正常的心理反應,並不是你個人的錯。職場中難以應對的性騷擾,常常可能來自加害者的影響力、組織內的共犯結構,自己內心的自責與懷疑也牽連著。

2.知道自己不是無能:

  • 難以拒絕同事對自己的騷擾,帶來無力與自責。這不代表你真的無能,而可能是受到侵害的正常反應。
  • 你的感受是值得被看見的,不需要強迫自己「裝沒事」。可能覺得噁心、覺得憤怒…
  • 找到安全的表達方式(寫日記、和信任的朋友談、尋求支持團體或心理師)是重要的第一步。

當你意識到自己正經歷受侵害,而非「懦弱」或「無能」時,你已經踏出了行動自主的第一步。

第二階段:穩定自己與保障安全

目標:確保自身的安全,並重新獲得對環境的掌控感。

策略:

  1. 確認自身安全:評估當前的工作環境,確保不再受到性騷擾的威脅。若情況持續,考慮調整工作崗位或尋求外部協助。如果還必須與加害者互動,試著設定距離,例如減少單獨接觸、使用書面溝通等。練習簡單但堅定的回應方式,如:「請你不要再這樣做,這讓我感到不舒服。」
  2. 建立支持系統: 尋找值得信任的朋友、家人或專業人士傾訴,獲取情感上的支持。
  3. 學習情緒調節技巧: 透過深呼吸、冥想等方法,減輕焦慮與壓力,提升自我穩定能力。

4.  如果你正在經歷這一切,請記住:

🌿 這不是你的錯,你的感受是合理的。
🌿 你有選擇權,你可以決定如何應對。
🌿 這段經歷不能定義你,你比自己想像的更有力量。

  • 諮詢性騷擾防治議題,可撥打113、現代婦女基金會(02-2351-2811)、台灣女人連線(02-23929164)或1955勞工諮詢申訴專線詢問

第三階段:重建自己與恢復信心

目標:重新建立與他人、社會的連結,恢復對未來的希望與信心。面對並處理受傷經歷,紀錄、準備自己。

策略:

  1. 表達情緒:允許自己感受並表達憤怒、噁心、難過等情緒,這是療癒過程中的重要部分。
  2. 參與社交活動: 逐步恢復與朋友、同事的互動,重新建立正向的人際關係。
  3. 記錄事件經過: 詳細寫下性騷擾事件的發生經過,有助於釐清事實,減少內心的混亂。也可以作為申訴之用。
  4. 尋求證人及其他證據:

l  傳送LINE/E-MAIL給行為人,訊息中載明「人事時地物」以及當時的感受,取得對方回應以做為證據,截圖保存。

l  當時沒有目擊證人或監視器,也可以在事發後告訴身邊信任的親友「你發生了什麼事、事件對你造成了什麼影響」,日後可作為補強證據。如果對方是慣犯,在他接近你時,就可以作好隨時錄音蒐證的準備。

l  以錄音作為蒐證方式時,應同時注意刑法第315條之1妨害秘密罪之規定:建議以自己作為對話的一方時再錄音,或由同事友人與其對話時錄音。

5.  設定未來目標: 為自己制定新的生活目標,激發動力。

第四階段:重新行動與伸張正義

目標:從傷害中走向行動,伸張正義與自我價值

在這個階段,你開始恢復掌控感,並開始有動力決定如何回應這段經歷。對於許多受害者來說,這包含憤怒的表達和對正義的伸張。這並不意味著你一定要走法律途徑,每個人的情況不同,你可以依據自身安全與心理準備,選擇最適合你的行動方式。

策略:

  1. 分享經驗:在適當的場合分享自己的經歷,幫助他人同時也強化自身力量。

2.  轉化創傷經驗:有些人選擇參與倡議行動,幫助其他有類似經歷的人;有些人則專注於自我成長與療癒,每個人的路徑都不同

3.  針對性騷擾的事情採取行動

✔ 在行動前,請務必評估自身的安全性,選擇最適合的路,包括:

  • 私下支持其他受害者:當你準備好時,也可以成為他人的支持力量,讓更多人知道他們並不孤單。
  • 加害者是否掌握你的職場或社交資源?
  • 公司或職場文化是否支持受害者?
  • 你的心理狀態是否準備好面對可能的壓力?

✔ 正式申訴:

  • 如果你的公司有性騷擾申訴機制(如HR、性平專責單位),你可以選擇匿名或正式提交申訴。
  • 若你考慮申訴,但不確定如何進行,可以尋求NGO或法律機構的建議。

✔ 法律途徑:

  • 若職場不處理,或你希望讓事件受到更正式的法律審視,你可以尋求性別平等工作法或勞動部的申訴機制。
  • 運用外部資源:婦女新知、勵馨基金會等組織提供性騷擾受害者的支持與法律諮詢。若情況嚴重,可考慮尋求專業法律援助。

✔ 離開並尋找更好的環境:

  • 這不是逃避,而是選擇保護自己。
  • 若你的職場文化充滿共犯結構,或對受害者不友善,離開可能是一種更健康的選擇,讓你能在新的環境中成長,而非持續受害。

✔ 倡議與發聲(視個人情況選擇):

  • 匿名分享經驗:透過社群媒體、相關組織的平台發聲,讓更多人意識到這個問題。
  • 參與性平倡議:有些人選擇加入相關組織,協助改善制度,讓更多人避免受害。
  • 私下支持其他受害者:當你準備好時,也可以成為他人的支持力量,讓更多人知道他們並不孤單。

如果你擔心行動可能帶來的影響,建議先與信任的朋友、專業人士/機構討論,讓自己做好準備。伸張正義,不代表你一定要公開對抗。

心理諮商如何協助?

心理師會同理受害者的內心困境,並鼓勵他們逐步找回對自我的信任。這不僅是尋求外部支持的過程,更是重新認識自我、接受自己曾經經歷過的痛苦,並逐漸轉化這些經歷為未來的力量。協助受害者探索不同的支持資源,無論是心理輔導、法律支援還是社會支持網絡,並幫助他們理解求助不代表弱小,而是為了保護自己、重建權力感和安全感的必要步驟。

心理師的鼓勵

l  請記住,受傷後重建是一個漸進的過程,每個人的步調都不盡相同。一步步來,不需要逼迫自己一次走完所有階段。

l  不論你是發聲、申訴,還是離開環境,這都是你為自己做的選擇。在這段旅程中,允許自己感受各種情緒,並給予自己足夠的時間與空間。

這段旅程沒有標準答案,你的選擇,永遠值得被尊重。


參考資料

許靖健、蕭淳方(2024)。MeToo之後:面對職場性騷擾,員工該如何申訴?公司又該做什麼事?。勵馨基金會。https://www.goh.org.tw/perspectives/what-we-can-learn-from-the-metoo-movement/

張晉芬(2023)。Metoo運動之後 如何落實申訴機制與「去性化」的職場文化?【觀點】公視新聞網。https://news.pts.org.tw/article/641166

圓神出版(2021)。〈書摘〉如何跳出「我是受害者」的惡性循環?https://news.cnyes.com/news/id/4731886

施宏達陳文琪向淑容譯(2018),《創傷與復原》,J.Herman著。臺北,左岸出版。

海洋委員會(2024)。性騷擾防治宣導手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