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一隻毛毛蟲都會變成蝴蝶,每一隻蝴蝶都曾經是毛毛蟲。

職場人際關係不必這麼難~
解碼內向者vs.外向者的二三事

撰文:高曉寧 諮商心理師

我們常常會聽到,八成的工作困擾來自人際關係,無論是與同事合作、與上司溝通,還是處理團隊中的分歧,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相處方式。

許多職場人際關係的問題源自於我們的性格差異。當我們談到人格特質時,往往會借助各種心理測驗,例如時下最熱門的MBTI,來解析自己和同事的行為模式,這成為一個快速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工具。或許這也反映了我們希望能夠被快速理解,並擁有一套標準知道如何與他人互動。

談到人格特質時,內向與外向的區分經常被作為一個重要的分類和起點。從人際關係的角度來看,內向與外向不僅僅是「喜不喜歡社交」的區別,還影響我們與他人互動和合作的方式。了解這些性格差異,有助於我們在職場中更好地適應不同的情境與人際互動。

1. 內向與外向的特質

✨內向者:通常從獨處中獲得能量。

  • 充電方式:經歷一段繁忙的工作後,可能需要時間獨處來重新充電。
  • 情緒反應:當外部資訊或刺激過多時,可能會感到焦慮或不安。
  • 社交偏好:喜歡少數人的深度交流,對表達內心的想法更為深思熟慮。

✨外向者:從與他人互動中獲得能量。

  • 充電方式:社交場合能為他們帶來活力,且享受與他人互動。
  • 情緒反應:更能適應快速變化的環境,並且更容易在群體中表現自己。
  • 社交偏好:更喜歡開放式、多樣化的社交場合,對外部世界充滿好奇心。

這些特徵並非絕對,每個人在不同情境下,都可能展現出內向或外向的行為模式。因此,理解這兩者的差異,能幫助我們在職場上找到更合適的相處模式。

2. 職場中的挑戰與困境

無論是內向者還是外向者,在職場中都會面臨各自的挑戰。了解這些挑戰,能讓我們在面對困境時採取適當的應對策略。

✨內向者的挑戰:

  • 社交壓力:內向者在需要參與大型會議或社交場合時,可能會感到疲憊或焦慮。這樣的場合是能量的消耗過程,可能會影響工作表現和情緒狀態。
  • 表達意見的困難:內向者有時可能不善於表達自己,尤其是在大團隊的討論中,可能需要更多時間來思考觀點。
  • 應對策略:
    • 準備與規劃:提前準備自己的想法,減少焦慮,並能在會議中發言。
    • 善用書面溝通:在社交壓力較大的情況下,可以先將重點整理為文字,這樣能減少表達上的不安,並可以主動邀請回應或進行口頭確認。
    • 自我照顧:規劃休息時間,或進行少數人的深度交流,幫助自己重新充電。

✨外向者的挑戰:

  • 過度社交:外向者可能會花過多時間進行社交活動,忽略了對方的需求,或在討論中容易過度主導。
  • 獨立工作的困難:當需要長時間獨立工作時,外向者可能會感到孤單,缺乏動力。
  • 忽略細節或深度:過度專注於與外部互動,可能忽略了工作中的細節或深度。
  • 應對策略:
    • 學會傾聽:外向者應學會放慢腳步,適時暫停,並學習傾聽他人意見,避免過度主導討論。
    • 安排獨立時間:安排獨自的工作時間,增加自我反思找到平衡。

3. 擁抱差異,提升合作

職場上的適應與人際互動,不僅僅取決於我們如何理解自己,更重要的是能夠辨識我們正在面對的人是什麼樣的特質。

了解他人、接納差異,並嘗試換位思考,可以幫助我們化解人際互動中的誤解,避免在摩擦與衝突中認為對方故意針對自己。

內向與外向的性格差異,只是一個開始,幫助我們更好地調整自己,並在團隊合作中發揮最大的效能。

4. 自我照顧:職場中的充電技巧

在MBTI中,內向性與外向性的差異並非僅關乎社交偏好,更多地是反映了一個人如何充電。因此,理解自己的需求,能讓我們更好地照顧自己的情緒與身心健康。

  |對於內向者,過度社交或處於群體中長時間會讓他們感到疲憊,因此定期的休息與獨處時間至關重要,這不僅能幫助維持工作效率,還能減少壓力。

  |對於外向者,如果過長時間獨立工作而感到孤單,則可以合理安排社交活動,與同事或朋友建立連結,這樣有助於重新獲得動力。

結語

無論是內向者還是外向者,在職場上都面臨著各自的挑戰與機會。了解性格差異,接納自己,並學會與不同特質的人合作,都有助於適應職場並且更有創造性。如果您在職場中經常遇到人際困擾,或者感覺自己難以適應團隊合作,不妨從了解自己開始,如果你想嘗試透過個別諮商或團體諮商來提昇對自己的覺察與調適,毛蟲都可以提供您有品質的陪伴,幫助您更好地應對挑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