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你也有這些內心小劇場嗎?
拆解讓人默默承受職場霸凌的文化包袱
撰文:鄭雅菱 諮商心理師
為什麼明明不合理,卻說不出口?
根據勞動部 2022 年的調查,約有 42 萬名勞工在一年內曾遭遇威脅、羞辱、排擠、騷擾等心理暴力;1111 人力銀行在 2023 年的調查中也指出,高達 83% 的上班族自認曾在職場中被霸凌。
數字令人震驚,但申訴比例卻極低。除了制度面的困難,還有什麼原因讓人選擇沉默?
我想邀請你從內心的角度來看——我們的「文化養成」早已悄悄決定了我們面對不合理對待時的反應模式。那些你無法說出口的狀況,可能不是你太脆弱,而是來自從小到大的文化影響。
三種內心小劇場的劇本

小劇場一:「再忍一下應該就沒事了吧?」
文化來源:順從與服從權威的期待
從小,我們被教導要聽話、尊重長輩、服從師長,不頂嘴、不反抗,乖才是美德。這些外在要求,逐漸變成內在聲音:「我是不是太敏感?」「再忍忍就好了。」
進入職場後,這套劇本自動上演:即使明知不合理,也常責怪自己不夠強、撐不住。久而久之,習慣壓抑的你,可能看起來沒事,心卻一點一滴在流血。
小劇場二:「我說出來,是不是讓氣氛更差了?」
文化來源:避免衝突的社會規訓
我們成長在「以和為貴」的文化中,從小學會避免衝突,不頂嘴才是乖孩子,不反駁才是好學生,不惹事才是好員工。
當不合理的指責、施壓、情緒勒索發生,我們不敢回應,只怕「衝突一觸即發」、「事情愈演愈糟」。沉默看似安全,卻讓你傷口越來越深。
小劇場三:「我只是覺得很煩,但我也不知道怎麼講…」
文化來源:情感教育的缺席
在重成績、重紀律的教育下,情緒管理與表達從未是核心課題。「不要哭」、「忍耐才是成熟」這類話語,讓我們壓抑感受、不敢表達。
於是,當你在職場中感覺到不舒服,卻說不清楚是委屈、難過、還是生氣,更不知道要怎麼說出來。結果不是過度忍耐、就是突然爆炸,再用更多自責收尾。

破解文化劇本的三個小方法
文化的影響根深蒂固,但當我們開始看見,就有機會為自己改寫新的內心劇本。以下提供三個實用的小練習,協助你在壓力中重新找回自己。
小方法一:為自己畫出「心理界線」
試著問問自己:「我願意承擔到什麼程度?」、「我什麼時候該說『不』?」
當對方突然交辦額外任務時,拒絕真的很困難。通常為自己設定一個緩衝的時間,或者學習一個委婉的表達方式,可以增加成功設限的機率。你可以說:「我先看看目前手上的工作安排,晚點回你。」——這句話無關乎拒絕,但成功為自己爭取一些思考的時間,已經是一種界線的練習。
也想提醒的是,設限不是自私,而是讓你可以更穩定地走得長久。
小方法二:每天給自己的情緒三個字
當我們憤怒,也可能是因為違反了價值觀;當我們傷心,可能是內在有需求沒有被滿足。所以,負面情緒不是壞事,它反而是一種提醒,提醒我們在意的事情。
每天花一分鐘問自己:「今天我最強烈的感受是什麼?」試著用三個形容詞寫下來,比如:委屈、緊繃、孤單。
這個小練習,能幫助你不要壓抑與否定情緒,而更貼近自己,理解自己的需要與在意。
小方法三:練習「我訊息」的說話方式
當你想表達不滿,試著把「你怎麼可以這樣」(你訊息)改成:「我在這樣的安排裡感到有點壓力,想和你討論看看有沒有別的方式。」(我訊息)
「我訊息」,不是討好,也不是對抗,而是一種誠實、具體、溫和表達感受與需求的溝通方式。也可以減少衝突、提高被理解的機會,也讓你更勇敢地站在自己這邊。
結語|你不是一個人

如果你曾懷疑:「是不是我想太多?是不是我不夠堅強?是不是說了也沒用?」這些聲音,其實是很多人共同的心聲,也反映了我們長久以來所承受的社會文化影響。
如果你正身處職場霸凌的風暴中,請記得:你不是一個人。試著找一位你信任的同事或朋友聊聊,為自己創造一點支持的空間。如果條件允許,也鼓勵你尋求專業心理師的協助。我們可以陪你在安全的環境中,慢慢釐清你的需求與想法,練習更有力量的溝通方式,一起找出度過這段艱難時光的方法。
你值得被善待、被理解、被看見。
而你願意讀到這裡,本身就是一種對自己的溫柔與勇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