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一隻毛毛蟲都會變成蝴蝶,每一隻蝴蝶都曾經是毛毛蟲。

在混亂中陪伴:家長如何理解並支持青春期的孩子

撰文|張祐誠 諮商心理師、鄭雅菱 諮商心理師

一句話形容青春期的孩子,他們就像感官被打開,卻還沒有備齊導航系統的冒險者。

🧠 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,處理情緒的「杏仁核」在青春期發展迅速,但負責理性與自我調節的「前額葉」尚未成熟。這意味著,孩子面對事件時,情緒反應會先行啟動,卻缺乏足夠的「煞車系統」來整理思緒與判斷行為。

👥 從心理學家艾瑞克森(Erik Erikson)的觀點來看,青春期是「自我認同 vs. 角色混淆」的發展階段。他們渴望成為獨立的個體,卻仍困惑於「我是誰?」「我能成為什麼樣的人?」這些探索常以反抗、質疑與情緒風暴呈現。

這使得家長常感覺陪伴青春期孩子,就像家中有一顆不定時炸彈,或不知何時會來襲的龍捲風,感到無助、害怕甚至受傷。

在這篇文章中,心理師將整理多年的實務經驗,並透過兩個常見的困擾情境,為大家提出能有效陪伴青少年的重要知識與解方:

📱 困擾情境一:【孩子一直滑手機,一被禁止就爆氣】

令許多家長最頭痛的第一名問題,常是孩子使用3C的問題。青少年一旦接觸3C,常出現作業拖延、成績退步、與人疏離等情形。而當家長試圖介入時,往往會遭遇冷處理、關門,甚至怒吼反擊:「你自己不也整天在滑手機?」

🔍 這些反應表面看來像是在頂嘴、叛逆,實際上反映的是孩子內在的一個疑問:「為什麼是你決定這些規則?」

✅ 解方|與其禁止,不如共創規則

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,「被尊重」、「被視為有能力判斷的人」是極其重要的心理需求。

當父母單方面訂下規範,說:「不准玩手機,會影響課業和人際」,孩子接收到的訊息往往是:「我不被信任」、「你也沒以身作則」,進而引發防衛與對立。

🗣️因此,建議父母試著改變角色定位,從「規則制定者」轉為「合作訂定者」,以開放對話開始。

例如: 「如果讓你來訂手機使用的規則,你覺得怎麼樣才公平?」 這樣的提問,不只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,也能引導他們開始釐清自己的價值觀,學習為自己的決定負責。當然,父母也要以身作則,例如建立家庭「手機下線時間」、設定雙方都能接受的例外情境,讓孩子知道:規則不只是對他,而是我們一起守的承諾。

🌪️ 困擾情境二:【孩子突然情緒爆炸,或者什麼都不說】

「我只是提醒他功課,他就大吼、摔門」;「問他心情,他只回沒事,然後就把自己關起來」……這樣的場景,讓許多家長感到挫敗與無力。

😔 其實,孩子不是不願意表達,而是還不會表達;不是故意亂發脾氣,而是缺乏處理情緒的能力與語言。

✅ 解方|父母先懂情緒,才能教孩子表達

📘 當孩子展現負面情緒時,父母最無效的三種情緒教養方式是:

1️⃣忽視型:裝作沒看到。

2️⃣ 反對型:用指責或懲罰壓制。

3️⃣ 放任型:無條件接納、缺乏引導。

更理想的是第4️⃣種「輔導型」:同理、理解,再引導。

🗯️ 實用句型建議:

「我一說到功課,你就這麼生氣,感覺你好像心裡壓著很多事。」

(反應生氣、提出其他種情緒的可能性協助孩子辨認)

「慢慢來,等你想說的時候,我會認真聽的。」

(父母示範對負面情緒的允許,以及釋放願意傾聽的訊息)

💡 父母若能先調整自己的狀態,就能在孩子丟出負面情緒時,先給予允許、暫停,並在適合的時候同理孩子並給予引導。孩子在過程中就能感受到安全,有較高的機率願意開口說話。正如我們常說的:

🎯 你怎麼處理自己的情緒,決定孩子能不能安心靠近你。

🕯️ 結語|當父母能在混亂中站穩,孩子才有勇氣探索自己

青春期不是需要被「解決」的問題,而是一段需要被「同行」的旅程。

孩子會懷疑、撞牆、掙扎,父母也會焦慮、心碎、迷惘。但若能在這些「不知道該怎麼辦」的時刻裡安住自己,就能在混亂中為孩子點一盞燈,照見回家的路。

🌱 也許我們不需要當完美的父母,但期許我們能成為足夠穩定、真誠、願意靠近的父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