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一隻毛毛蟲都會變成蝴蝶,每一隻蝴蝶都曾經是毛毛蟲。

愛鬧脾氣的小怪獸:運用繪本化解孩子的情緒風暴

撰文:楊淑涵 諮商心理師

當孩子鬧脾氣時,家長常常感到手足無措,尤其是當小小孩情緒激烈、無法用語言表達自己內心的需求時,更令人焦慮。但其實孩子在鬧脾氣時,他的內心是在說:「我有感受,爸爸/媽媽你們聽見了嗎?」兒童繪本提供了一種溫柔而充滿想像力的方式,引導孩子理解與表達自己的情緒,也幫助大人以更同理的角度與孩子互動。

在此推薦一本吉竹伸介的繪本《討厭的人都跌倒吧》(原名《いやなこと、あるある》)在處理孩子情緒、特別是「鬧脾氣」這類情境時,非常具有啟發性。這本書用幽默、誇張又貼近孩子心情的方式,描繪了孩子在生氣或感到委屈時的內心幻想,例如「討厭的人都跌倒吧!」這樣的念頭。這樣的表達方式,正好可以作為大人與孩子討論情緒的橋樑。以下是家長可以嘗試引導的方式:

1. 認同孩子的情緒、降低壓力

當孩子鬧脾氣、生氣、委屈時,家長可以陪孩子一起讀這本繪本,並說:「你也會有這種想法嗎?是不是有時候真的很想叫那個人跌倒一下?」這樣能讓孩子感受到:「原來我有這樣的情緒是被理解的,是可以說出口的。」透過繪本的誇張幽默,孩子的情緒會被自然地釋放,不需壓抑或立刻「改正」。

2. 引導孩子表達、轉化情緒

書中以一種幽默又荒誕的方式呈現情緒,可以當作啟發點,引導孩子自己創造:「如果你現在可以畫出你心裡的『討厭的畫面』會是什麼?」、「你會希望那個人怎麼跌倒呢?香蕉皮?踩到泡泡?」這種方式既不傷害他人,也讓孩子透過想像與創作來讓情緒外化,有助於調節與理解情緒。

3. 開啟情緒對話與共感

家長可以以分享自己的童年經驗:「我小時候也有討厭的同學,真的很希望他走路跌一跤!」然後再說:「不過我後來怎麼做呢……」這樣能讓孩子理解:每個人都會有負面情緒,但我們可以選擇怎麼回應。

4. 遊戲化練習與角色扮演

家長可以透過角色扮演的方式,讓孩子扮演「跌倒的人」,或是「正在生氣的小孩」,讓孩子有機會模擬場景、釋放情緒。同時透過笑聲,讓孩子不再被怒氣困住。

5. 結合創作活動

鼓勵孩子畫出自己的「討厭人跌倒劇場」:用畫畫、剪貼、黏土做出自己版本的故事。幫助孩子將情緒轉化為有創意的藝術作品,將內在無法言語的情緒表達出來。

繪本真正動人之處,在於它不是要孩子乖、不是教大人怎麼教,而是搭起了一座橋,讓「說不出話的孩子」和「聽不懂孩子的大人」有了一個共同的語言──那就是幽默、想像力與對情緒的理解。下一次孩子鬧脾氣時,不妨打開一本繪本,也許你會發現:孩子不再只是鬧脾氣,他是在邀請你,走進他的世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