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一隻毛毛蟲都會變成蝴蝶,每一隻蝴蝶都曾經是毛毛蟲。

心理諮商真的有用嗎?20 年經驗告訴你,關鍵在這兩個步驟!

撰文:張慈莉 諮商心理師

心理學的發展已經累積了許多治療方法,例如精神分析、行為治療、認知行為治療(CBT)、人本心理學、動機式訪談(MI)等,每種取向都有其價值。然而,在我 20 年的諮商經驗中,我發現無論採用哪種方法,真正能夠幫助個案的關鍵,始終離不開兩個步驟:

1. 深層同理(Deep Empathy):真實且深入地理解個案的問題

2. 幫助個案覺察(Facilitating Awareness):釐清核心議題,找到改變的動機與方法

如果沒有第一步,個案不會信任諮商師,甚至不願意真正談出內心的掙扎;如果沒有第二步,個案即使在諮商室中表達了情緒,卻無法轉變現實中的困境。這兩個步驟的結合,才是心理諮商能夠發揮效果的核心。

讓我們深入看看,這兩個關鍵步驟如何真正幫助個案產生改變。

步驟一:深層同理(Deep Empathy)—真實且深入地理解個案的問題

「當一個人被真正理解時,他才有勇氣探索內心最深的傷口。」-卡爾·羅傑斯(Carl Rogers)

心理諮商的第一步,不是直接提供解決方案,而是讓個案感受到「我被理解了,我的感受是合理的」。

許多個案來到諮商室時,內心充滿困惑與自我懷疑:「我的問題真的值得談嗎?」、「我是不是太敏感?」、「沒有人能理解我……」如果心理師急著提供建議,個案往往會感到壓力,甚至關閉內心。但當他們真正感受到被理解,他們才願意敞開自己,進入深度探索的階段。

1. 人本心理學:無條件積極關懷(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)

人本心理學大師 卡爾·羅傑斯(Carl Rogers) 提出,「當個案感受到無條件的接納,他才會開始放下防備,真實地表達內心感受。」

#我的諮商經驗:

有一次,一位個案低著頭說:「老師,我覺得自己很沒用,怎麼做都不對…」如果我直接說「不會啊!你做得很好!」,他可能會覺得我在敷衍他。

所以我選擇用深層同理:「你覺得自己怎麼做都不對,這讓你很累,甚至有點絕望,對嗎?」

聽到這句話,他愣了一下,眼淚慢慢流下來,然後點點頭說:「對…沒有人真正聽得懂我的感受,但你好像真的懂。」

這一刻,個案開始願意敞開自己,而這,就是心理改變的起點。

2. 鏡映回應(Mirroring)—讓個案感受到自己的情緒被接納

心理學家 海因茨·科胡特(Heinz Kohut) 提出「鏡映回應(Mirroring)」的概念,強調當個案感受到我的感受是可以被理解時,他才會減少自我批判,開始真正與自己對話。

#實際應用:

「你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沒用,這種感覺一定讓你很挫折。」(幫助個案看到自己的感受)

「這段時間,你一直撐著,卻沒有人真正理解你的辛苦,對嗎?」(讓個案感受到他的痛苦是合理的)

當個案不再害怕自己的情緒,他才會開始面對它,而這時候,諮商進入第二步。

步驟二:幫助個案覺察(Facilitating Awareness)— 釐清核心議題,找到改變的動機與方法

「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思維模式時,才有機會選擇不同的道路。」—亞倫·貝克(Aaron Beck)

心理諮商的第二步,不是馬上討論「該怎麼改變」,而是先幫助個案釐清問題的脈絡,找到真正的核心議題,讓後續的改變動機與方法更具體、更有效。 這個過程被稱為「概念化(Conceptualization)」。

1. 概念化:將混亂的問題釐清,找到核心議題

許多個案來到諮商室時,問題看起來像一團亂麻,情緒、壓力、關係、工作、童年經驗交錯在一起,讓他們無從下手。概念化的目的,就是幫助個案把這些問題「脈絡化」,找到真正的核心議題。

#我的諮商經驗:

一位個案來找我時說:「我最近壓力很大、和家人關係不好、工作也很累,整個人快爆炸了!」如果我直接問:「那你想先解決哪一個?」他可能根本不知道怎麼選。

這時候,我會幫助他梳理:「這些問題好像都跟『你對自己的期待』有關,對嗎?你覺得自己應該要做到什麼程度?」

透過這種方式,我們找到一個核心議題:「過度自我要求」,而不是只看表面的壓力問題。當核心問題被釐清,個案才能更有效地探索改變的方法。

2. 動機式訪談(MI):喚起改變的內在動力

當個案已經察覺到自己的問題,但還沒準備好改變時,「動機式訪談(MI)」能夠幫助他找到內在動力。

#實際應用:

「如果你開始改變,生活可能會有什麼不同?」

「過去有沒有什麼時候,你真的有動力做些改變?」

這些提問,能讓個案找到自己願意行動的理由,而不是覺得「是別人逼我改變」。

結論:心理諮商的真正價值

無論使用哪種理論,心理諮商真正發揮作用的核心,仍然離不開這兩個步驟:

1. 深層同理:讓個案感受到「我被理解,我的情緒是合理的。」

2. 幫助個案覺察:透過概念化釐清核心問題,進而找到改變的動機與方法。

當這兩個條件成立時,個案才真正有機會開始改變。而這,正是心理諮商能夠帶來轉變的關鍵。

如果你曾對諮商感到懷疑,希望這篇文章能讓你了解,真正有效的諮商並不是「給建議」而已,而是帶你經歷這個深刻的心理轉變過程。